《褐根病抗病樹種研究說明》
文/蔡智豪,臺灣山林復育協會執行長
有關褐根病抗病樹種研究計畫,係由臺灣山林復育協會、中興大學植病系陳啟予副教授、國家自然公園管理處(臺中都會公園)共同合作。陳啟予老師的研究區分為褐根病實驗接種與褐根病感染區現地種植試驗,實驗過程中,陸續將感染的樹種排除,最後結果有19種為高抗病潛力,樹種如下:大青、小花鼠刺、小葉赤楠、山芙蓉、山柿、山香圓、山埔姜、山黃梔、狗花椒、降真香、鬼紫珠、魚木、無患子、黃荊、對面花、臺灣糊樗、樟葉楓、龍船花、蟲屎。
陳啟予老師的研究指出褐根病感染途徑有根際傳播與孢子空氣傳播。其中孢子空氣傳播為重要途徑,此傳播方式常讓樹木出現跳島式感染的狀況,即周邊無感染源,卻意外染病。
針對褐根病的問題,過去常採用土壤化學藥劑消毒或水淹處理,前者對環境污染及對土壤微生物生態有負面影響,後者亦因地勢及土壤透水滲漏,效果不好。
此研究建議可在褐根病感染區採用抗病性樹種,以此取代上述二種傳統作法,一方面可節省大量的經費,另一方面亦可以解決染病區景觀突兀的急迫問題。
上述抗病樹種中,有三種「魚木、小葉赤楠、對面花」在實驗接種過程都沒有被感染,所以最可能抗病。其餘十六種類是從實驗報告結果中,由”感病性未知”的樹種中篩選出來的。
所謂”感病性未知”指的是雖然沒有被感染,但植株本身生長狀況不佳或死亡,所以無法判斷其抗感性。
因為樹苗接種時,會局部破壞根系,有些植物無法忍受接種後的逆境,因此生長不良或死亡,但這些個體的植株並沒有被褐根病菌感染,所以相對而言有高的抗病機率。
因為有些樹種的幼苗不適合採用的強勢接種方式進行試驗,故本研究輔以實地種植於褐根病感染區來進行觀察分析,在”感病性未知”的樹種中,刪除在感染區生長不佳的種類。最後得到「三種加十六種」合計十九種的結果。
接種試驗我有一起參與,接種作業是把樹苗的根全部裸露,用刀片劃傷口,再包覆培養好的褐根病麥粒,再重新種回盆器中。
以育苗的觀點,這些樹苗經過接種作業的折騰,大概只剩半條命了,也因為試驗就是要讓樹苗染病,元氣大傷最容易感染褐根病。
後段敘述有十六種因受不了折騰,沒有感染褐根病,但卻死掉或生長不良。
因爲現地試驗的褐根病感染區間隔種植確定會染病的苗木作為對照組(樟樹、雀榕、茄苳),如果實驗組的樹苗在接種試驗生長不良或死掉(沒有染病),但種植到感染區時,周邊的對照組都染病了,他卻生長良好,最後就將之歸類為抗病性高的樹種。
此研究資料也讓陳啟予老師訓練一位研究生「黃冠瑛」取得碩士學位,此論文可提供相關單位對於褐根病防治之參考。
研究發表:黃冠瑛,2024。褐根病菌—抗病之原生植物篩選及區域性擴散分析,國立中興大學植物病理學系,碩士論文。




~守護山林~請您支持《臺灣山林復育協會》
【ATM捐款帳號】
玉山銀行代號:808 (西屯分行)
帳號:1159-940-026333
戶名:臺灣山林復育協會
【電子發票愛心碼】5 2 3 0(我愛山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