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存在的藝術》
藉由創造性自我覺察,實踐生活的藝術,達到真正的快樂與幸福
= The art of being
作者——埃里希 · 弗羅姆

「為擁有而活」和「為存在而活」是兩種基本的生命樣態,是對自我和世界兩種不同的取向,是兩種不同類型的性格結構,哪一個占主導地位,決定了一個人的思考,情感和行為。———佛洛姆
——————《 以上擷取自書封封底 》——————
「所有偉大的人類導師都指出本質上相同的人類規範:要達到最理想的存在條件,必須擺脫貪婪、錯覺和贈恨,追求愛與慈悲」———佛洛姆
你會不會常在某些時刻有一種感覺,在面對這個世界時,生活及日子有時也算過得舒服甚至愉悅,然而當這個社會越趨喧鬧時,卻也偶爾感到絕望與疲憊?
佛洛姆在《存在的藝術》中,提及「大作偽」及「革命品格」,即在探討關於在資本主義時代下病態的社會,並運用批判的情緒來思考、感受、回應人性,且毫不留情的點出當代社會的人對於物質的沈溺與享受,以及不知不覺將自己物化、商品化的迷醉行為等。
在這個網路資訊零秒差的時代下,我們人們對自身的行為、思想其實並不了解,甚至有諸多的誤解。
我們視之如命的主流文化、我們以為的成功,或許是該回到本質去探討,究竟對自己來說,主流與成功的標準為何,以及,這樣的標準是怎麼來的?
作者在邁向存在主義的路途也點出待克服的障礙,即他對於「為什麼不?」和「不勞可獲」的不服從。
今日在「主流」、「權威」、「政治正確」面前,鮮少人敢於說不,說不意味著和大眾逆向思考,說不意味著不同,而這個不同意味著不合群、不好。然而真的是這樣嗎?這值得思考。
保持覺察並練習專注,可說是學習「存在的藝術」的關鍵步驟。佛洛姆強調的「覺察」,是指高度集中的注意力,可以對自己的身體或心靈狀態進行自我觀察。唯有透過覺察,我們才能獲得對自己的獨立思考,不被非理性權威和偶像所左右。
你是否對自己誠實?你如何追求自己真正的道路?要找出以上兩個問題的答案,勇於面對孤獨和痛苦,或許是不錯的途徑。
本書是從作者著作《擁有及存在》(《To Have or To Be》,1976)中撤下一大部分卻無法等到他親自修訂,最終由助手芬克(Rainer Funk)編輯出版的《存在的藝術》(1993)。
雖無法親自修訂,佛洛姆他畢生致力於人本主義及精神分析及研究,也為當代精神分析學奠定重要的基石。
而何謂具體作為的精神分析學派?讓佛洛姆來為你說故事。
採集人的野帳. 4
= Plant collector’s notebook= プラントハンターの野帳

大正臺灣,位於東南海域的離島——紅頭嶼,
以盛產蝴蝶蘭聞名,擁有與本島不同的熱帶林相,
豐富且獨特的植株類型成為植物學者們的採集聖地。
可入菜的紫金牛、被視為魔鬼樹的棋盤腳、頑強抵禦風沙的海埔姜,
四季更迭,花草如常生長,消逝的重要事物,卻再也不會回來……
面對不了失去妹妹的真相,涼山陷入自責與懊悔深淵,
天池邊一場意外,成為壓垮他的最後一根稻草,
親人遺物,竟也成為需要割捨的存在;
同伴們的擔憂和鼓勵,反而讓涼山的痛苦越築越高,
在這座悶熱多雨的小島上,腊葉館三人的命運埋下了不可預測的種子……
——————《 以上擷取自書封封底 》——————
透過植物的入口,故事巧妙地將自然環境的描寫與人物的內心掙扎結合起來,展現了在面對個人困境時,外界環境如何影響內心世界。
紅頭嶼的奇特景觀和涼山的情感掙扎相互交織,創造出了一個充滿張力和深度的敘事背景。
本書其他集數協會館藏:

想要被擁抱的仙人掌
= Livro de histórias

珍貴的友誼讓一切美好的事都可能發生
即使是一棵長滿刺的仙人掌 也可以得到溫暖的擁抱
這是一本風趣、幽默,讀來令人開心的書。孩子看了肯定呵呵笑不停。
有一棵高大強壯的仙人掌,長了很多刺。他生長在沙漠中,這裡是他獨享的專有沙漠,周圍沒有其他仙人掌。他的生活過得很平靜,每天享受著日光浴。一切看來都是那麼的美好。
以前,他總是認為像他的朋友蜥蜴和土狼那樣四處走動,是件煩人的事。這些朋友沒有像他一樣的根,他們沒辦法直挺挺地站在土裡。但是,後來仙人掌的想法改變了。當他的朋友們不在時,他感到很孤單,覺得只有他被困在土裡,沒辦法自由的走動。
一旦有了這樣的想法,仙人掌開始懷念起他還小的時候,刺還沒長得這麼硬、這麼尖銳,還可以被擁抱的時期。無法被擁抱的仙人掌,變得很不開心。
仙人掌的朋友們為了讓他再次快樂起來,想出了一個好點子……
大家集合了所有體型最小的朋友們,小蜥蜴、蛇、小蜘蛛、蠍子都來了,這些小朋友們小心翼翼地爬到仙人掌身上,擁抱他。因為體型很小,他們可以輕易地避開鋒利的刺,在刺與刺之間爬行,不會受傷。享受被擁抱的仙人掌於是再度開心了。
這本書更令人感動的情節安排是:後來有些朋友便住在仙人掌身上,也許是因為朋友們的擁抱和溫暖,仙人掌開始長出了花朵。花朵裡住著昆蟲。然後,昆蟲和花朵們招來了小鳥。小鳥們也開始在仙人的臂彎裡築巢……漸漸的,仙人掌成了大家的家和家人,他們是一個仙人掌大家庭。而,仙人掌再也不孤單了。
——————《 以上擷取自網路書店介紹 》——————
花與翼: 在蛾、蝶與花葉之間的等待
= Flowers and wings: waiting among moths,butterflies,and foliage

古典水彩畫家,黃湘玲,在推出臺灣第一本古典水彩植物畫《植物情人》、臺灣第一本古典水彩蘭花畫《蘭花絮語》之後,再次掌握了植物美麗、蜿蜒的細節,並進一步將她的眼光放在飛舞於花葉之間,造型奇特、多變的蛾與蝶身上。她集結自己多年來畫下的蛾蝶身影還有牠們熱愛的食草,以一貫細膩、優雅的古典水彩畫風搭配理性與感性兼具的文字,完成了另一本臺灣絕無僅有的古典水彩畫冊,《花與翼:在蛾、蝶與花葉之間的等待》。
作為一個迷戀植物的畫家,黃湘玲觀察植物的深度與情感奠定了她獨特的風格,而這本新作除了有她對植物的細心描繪之外,還有她的戀蝶歲月,以及她尋找、等待、守護、養育三十六種蛾類的旅程。她以平鋪直述、直接了當的口吻訴說各種植物的樣貌與特性,還有蛾與蝶奇妙的特徵,並且詳細記錄了蛾類的行為模式與生命週期。她為這些耗時一季、半年,甚至是一年才得以羽化的飛行者準備了牠們鍾愛的食草與得以安居的天地,好在牠們生命的最後,一瞬的飛翔之際畫下牠們永恆的倩影。相較於蝴蝶,夜行性的蛾一直以來在臺灣都是一種不廣為人喜愛的昆蟲,更是老一輩人口中的「臭ㄧㄚˊ」。然而蛾類在臺灣高達四千多種,牠們多變的外型與豐富的生態,是這座島嶼獨特的寶藏——臺灣不只是蝴蝶王國,也是飛蛾王國。
藉由《花與翼:在蛾、蝶與花葉之間的等待》,讀者可以透過畫者的雙眼,看見她對植物不變的情感,也能得益於她堅定的觀察力,靜靜地以古典水彩的溫度感受蛾、蝶在花葉之間一瞬即逝的美妙姿態。
——————《 以上擷取自網路書店介紹 》——————
A類-自然文學、自然哲學 | |||
A424 | 呼喚慈悲的革命: 給第三個千禧世代年輕人的普世責任宣言 | 達賴喇嘛(Le Dalaï-Lama), 蘇菲亞.史崔─芮薇(Sofia Stril-Rever)合著; 黃凱莉譯 | 時報文化 |
A425 | 請以真名呼喚我: 一行禪師詩集= Call me by my true names: the collected poems of Thich Nhat Hanh | 一行禪師(Thich Nhat Hanh)著; 釋真士嚴, 阮荷安, 劉珍譯 | 大塊文化 |
A426 | 存在的藝術: 藉由創造性自我覺察,實踐生活的藝術,達到真正的快樂與幸福= The art of being | 埃里希.佛洛姆(Erich Fromm)著; 梁永安譯 | 木馬文化 |
A427 | 餵鼠: 走在邊緣上的登山人生= Feeding the rat: a climber’s life on the edge | 艾爾.艾佛瑞茲(Al Alvarez)著; 鄭煥昇譯 | 臉譜 |
A428 | 巴奈回家: 凱道.二二八公園的二六四四天 | 巴奈, 徐璐著 | 時報文化 |
A429 | 旅行之木= 旅をする木 | 星野道夫著; 陳嫻若譯 | 馬可孛羅文化 |
A430 | 簡樸的美學:好生活的藝術 | 薩提斯.庫瑪 | 藝鵠有限公司 |
B類-自然美學 | |||
B319 | 花與翼: 在蛾、蝶與花葉之間的等待= Flowers and wings: waiting among moths,butterflies,and foliage | 黃湘玲作 | 大塊文化 |
B320 | 採集人的野帳. 4= Plant collector’s notebook= プラントハンターの野帳 | 英張作 | 蓋亞文化 |
B321 | 想要被擁抱的仙人掌= Livro de histórias | 安娜.文圖拉(Ana Ventura)文; 阿爾貝托.法里亞(Alberto Faria)圖; 賴潔林譯 | 大穎文化 |
B322 | 親愛的地球 | 伊莎貝爾.歐特文; 克拉拉.安甘努吉(Clara Anganuzzi)圖; 海狗房東譯 | 道聲 |
D類-生活環保 | |||
D192 | 多元宇宙: 協作技術與民主的未來 | 衛谷倫, 唐鳳著; 唐鳳, 周宜蔓, 多元宇宙社群譯 | 堡壘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