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從種子出發!
步入夏季的東海岸,早上七點過後已經豔陽高照,坐在區間車上眺望太平洋海面的波光粼粼,實在療癒人心。一早,我與臺灣山林復育協會的執行長及復育志工夥伴相約在和平車站,準備一起前往和平林道採種。正如我先前的觀察,每當執行長踏入採種的淺山森林,他總能熟練地辨認母樹的位置,以及開花結果的植物。每一次採種,就像回到熟悉的聚落,輕鬆認出這些植物老朋友。
採集種子的工作,是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循環。採種與物候紀錄是復育工程的核心;若沒有種子,就無法進行生物多樣性或棲地復育。我們沿著林道尋覓成熟果實,執行長也利用時間,和我分享採種的細節、何謂物候紀錄,以及為何花東地區的山林復育如此重要。
採種、物候紀錄藏有大學問
在淺山地區採集種子時,團隊需要具備專業的植物知識,並以策略性方法進行。我們通常特別關注幾種「指標植物」,選擇的理由大致分三點:
首先是「稀有性」,這類植物族群數量少,保護迫切,例如花蓮沿海的破布烏,目前紀錄的個體不到五株。其次是具有「生態代表性」的植物,它們通常只適合特定環境生長,如僅在臨海地區見到的欖仁舅。最後是「成熟林樹種」,也就是森林演替後期的物種,復育這些樹種能加速森林進入成熟林階段。以和平林道為例,菲律賓榕便是成熟林樹種的代表之一。
雖然其他植物也重要,但考量時間與資源,我們通常優先採集符合以上三個特質的指標植物。

那麼,如何知道樹種何時開花、何時有種子可以採集呢?恢復森林的生物多樣性,需要採集足夠種類的種子,也要熟悉每種植物的採種時節。這時「物候紀錄」便扮演了關鍵角色。
物候紀錄是觀察植物一年不同季節的變化,包括抽芽、展葉、長花苞、開花、結果,以及果實從初果、半熟果到熟果、殘果的各個階段。有些植物一年可能結一次果,有些可結兩至三次,甚至有些一年十二個月都不停開花結果;也有的可能兩三年才結果一次。
這些資訊無法單靠網路查詢,因為植物表現受當地環境影響甚深:溫度、雨量、土壤養分,甚至整個生態系統的條件,都會左右開花結果的時間。要掌握這些變化,必須細心觀察、建立完整的物候紀錄,確認一年中各植物的最佳採種時節。除此之外,物候紀錄還能幫助我們預測,未來十至二十年氣候變遷對植物可能造成的影響。

從花蓮來認識臺灣的淺山森林
從全島角度來看,花蓮地區的復育工作似乎不那麼急迫。這裡人口稀少,人為干擾較低,生態系統仍能慢慢自我修復。然而,花東地區持續開發,未來五到十年,也可能面臨西部地區般的高度開發,因此仍需進行生物多樣性復育。目前,協會培育花蓮的樹種,以便在需要時使用在地樹苗進行生態綠化,也希望藉由花蓮的復育工作,讓更多人重新認識臺灣的淺山森林。
具體來說,花東復育的重點在花蓮新城沿岸的保安林,這片近海岸林橫亙於立霧溪南側到花蓮溪北側。臺灣的海岸林珍貴而獨特,但過去三百多年的人為開發,已讓大部分原生海岸林消失。許多人認為,既然是海岸林,就只需復育海岸植物,這種想法忽略了森林植群的多樣性。協會先前調查發現,真正的海岸植物只占海岸線地帶約二至三成,其餘為內陸植物。濱海植物的種子依靠洋流漂到岸上生根,而內陸植物則需濱海植物先穩定生長,形成防風帶,才能慢慢挺進到海邊。如今,農田與都市阻隔了這個自然過程,許多內陸植物的下一代無法順利到達海岸。
復育工作不只是採集種子,更希望透過人為介入,逐步恢復立霧溪以南、花蓮溪以北的沿海生態。
未來五至十年,如果復育成功,這片森林不僅能恢復原始自然的面貌,也將成為人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讓人感受自然的美與溫度。我們懷抱希望,期盼花蓮海岸林復育能成為東部示範據點,未來推廣至蘇澳、宜蘭,甚至臺東,為臺灣沿海生態復育提供借鏡。
往家的方向前行
採種工作的節奏就如同工蜂採蜜,穿梭於植物之間忙碌不已。轉眼間,我們準備踏上回程的路途。坐在車上的我,不禁想著:「森林回家的路,究竟有多漫長呢?」此時腦海浮現協會執行長常說的那句話:「山林復育至少需要三代的時間,被破壞的淺山森林才有機會恢復至原始的樣貌。」
森林復育的工程,必須成為世代相傳的行動。而我時常感受到,當人們照顧植物時,植物也以它們堅韌的生命力回饋,滋養著人的身心。這份天然的療癒力,不因對象而有分別,為佇立於樹木前的我們帶來力量,幫助我們更踏實地走向內在的家。

採訪 / Siā Lû-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