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的海岸線約1,200公里,其中99.9%的天然海岸林已被破壞,取而代之的是人造防風林,換言之,現今臺灣的海岸植群幾乎已被人為徹底改造,樹種以木麻黃、黃槿、草海桐為主,生物多樣性非常低,以致喪失應有的生態功能。
為了維持防風林,相關單位在海岸反覆種植苗木,但常常事倍功半,存活率低,原因在於人造防風林與天然海岸林有極大的差異。
在海岸的環境,喬木植物的限制因子有「光度、水份、強風」,其中強風是主要限制因子,許多植物無法忍受強烈的海風,但林投卻在長期的演化下,出現可以對抗風切作用的硬革質葉,它葉緣的鋸齒及葉序排列,也讓它具備特殊的破風能力,這些構造與能力讓它佔據這個生態棲位,它的後方也因此形成風速較弱的環境,而有利於其它喬木植物的生長,換言之,若沒有林投,海岸林後方的喬木植物就難以生長!
但人造防風林常常忽略上述天然海岸林的重要結構,許多人認為林投很刺、很討人厭,因此要求公部門不要種林投。在臺灣的公共政策常常民粹化,因此現今人造防風林就鮮少種植林投,沒有種植林投,但還是要抵擋強風,因此就不斷砸下重資建造海岸竹籬笆,雖有小勝,但卻常常失敗收場。
因此臺灣近千公里的海岸線若要恢復天然海岸林,復育第一線的「林投」,則是首要之務。
~守護山林~請您支持《臺灣山林復育協會》
【官方網站】
https://www.reforestation.tw
【電子發票捐贈愛心碼】
5 2 3 0(我愛山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