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以為復育森林「種樹」,樹苗要間隔3或5公尺,理由是樹長大後需要空間,但這樣的想法是「人自己的想像」,與大自然實際的運作有非常大的落差!
在森林中,如果有空隙或裸露地,演替初期並非只有先驅樹種,而是前期的先驅樹種與中後期的樹種同時進入。在自然的下種機制,每一株野生的小樹彼此的距離非常近,這樣的距離並不單純是競爭關係,也有互助關係。
這樣的互助關係會在多樣性的樹苗群聚時,產生對抗逆境的現象,長得快的樹,不會霸佔及壓制其它樹苗,而是站在第一線擋住烈日與強風,來保護長得比較慢的樹,此生態現象稱為「庇護作用」。
在千萬年漫長的演化過程中,在地植群的樹種已調和出一套互助關係,這也讓臺灣植群的演化呈現高度生物多樣性的結果,因此在種源豐富,且沒有人為干擾的情況下,要出現少數物種獨霸,這樣的機會是很低的。
師法自然,日本植被學家宮脇昭博士也發現類似上述的森林演替運作的現象,因此他提出生態林復育的三大原則:1.以在地植群的樹種為原則、2.以幾十種多樣樹種混合、3.樹苗間距0.6公尺密植。此方法後人稱為「宮脇造林法」,其最大特色就是會出現「樹苗加速生長的現象」!
臺灣山林復育協會近年推動的生態樹島也參考「宮脇造林法」,由於這二天(2025/8/23)剛完成二個生態樹島,種下的樹苗約30~50公分高,鄰近的另一個生態樹島則是在2024/3種植的,樹苗剛種下時也是30~50公分高,但我們操作的方式,樹苗沒有每株間距0.6公尺,而是調整為每株間距1公尺,但這樣的間距就出現宮脇所提的「樹苗加速生長的現象」!
在2024/3種植的生態樹島,經過一年半,也就是二個生長季後,現在(2025/8)樹冠鬱閉度已將近9成,樹高也達4~6公尺,部分樹種甚至出現開花結果的繁殖現象,如菲律賓饅頭果、白肉榕、裏白巴豆、野牡丹、細葉饅頭果、臺灣鐵莧、山黃麻、臺灣天仙果、呂宋莢蒾、水同木、稜果榕、狗花椒、菲律賓榕、小葉赤楠、山芙蓉等。
也就是說,這些樹木在拚生殖成功率,但他們不一定要等到長成大樹才開始拚,只要環境好,就可以開始生小孩,而且要趕快生。
或許,多樣樹種在演替初期所產生的庇護作用就是好的環境條件,而這些環境條件與樹木生長的因果關係為何?真的值得好好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