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月我們前往花蓮採種都會路過宜蘭,上個月接到中山大學張楊家豪老師的研究助理黃俊男來訊,他們的研究團隊在福山植物園長期進行小苗生長監測,「香楠」為研究的樹種之一,因為在福山植物園不易採集大量的香楠種子育苗再投入野外試驗,因此他們以臺中新社(頭嵙山)的香楠種子培育的小苗來作為實驗材料。
但這些香楠小苗在野外試驗結束後,全部都會被清除銷毀,以避免影響當地野生香楠族群的遺傳多樣性。他們試驗準備時,也會多培育香楠小苗備用,而這些未種植到野外的小苗,也會隨著試驗結束一起銷毀。
黃俊男助理跟我聯繫,因為這些備用的香楠小苗,種源來自臺中新社(頭嵙山),因此他們希望與臺灣山林復育協會合作,讓未使用的備用苗不要銷毀,而轉投入臺中淺山植群復育使用,他們之後也會陸續有備用苗可以提供植群復育使用。
「香楠」是臺中淺山植群復育的主要樹種,需求量大,接到黃俊男的訊息後,我十分高興,因此特別在八月去花蓮的行程中,於回程時前往載運這批香楠小苗。
這批香楠苗木約二年生,600多株,我們把樹苗搬到卡旺的貨車上,離開宜蘭後,經過雪隧、國5、國3、國1高速公路再到臺中,中途休息時,都會打開車斗篷布看看這些小苗是否安好,看著這些小苗時,彷彿感覺到他們在對話「咦,這個人要載我們去哪裡啊?聽他們說好像要載我們回家耶!哇!真的嗎?要臺中嗎?好高興喔…」
在福山植物園搬運苗木時,黃俊男分享香楠小苗的研究,他說香楠的大樹會感染一種特別的真菌,這種真菌會讓香楠大樹下的香楠小苗死掉。以前看過植群生態學相關研究曾提到「小苗要離開母樹一段距離,才會生長得比較好」,但這些研究並沒有深究原因,這次聽到他們的研究發現是真菌的影響,真的很有趣!
大自然真的很奧妙,香楠母樹通常會有大量的種子掉落在樹下,若萌芽成小苗,自然的機制如何避免大量小苗與母樹產生競爭,沒想到在演化的過程中,出現母樹感染某種真菌來抑制自己小苗的現象。
黃俊男笑笑的說,或許臺灣山林復育協會的復育區,一年、二年或五年,土壤真菌的組成,可能也會跟著森林演替的過程而改變。
哈!這是一個有趣的題目,期待之後復育的工作,能有更多研究的夥伴一起加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