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山林復育協會與林保署花蓮分署合作推動花蓮臨海植群復育,過去四年(2021~2024)我們在立霧溪至三棧溪的新城海岸(26/17保安林)建置10個生態樹島,樹種超過50種,並以混合方式密植,每個樹島500株樹苗,此復育方法參考日本植被學家宮脇昭博士的生態林復育法,於花蓮操作實證,成果非常好。
為了擴大復育花蓮臨海植群,今年林保署花蓮分署選定三棧溪以南海岸(2618保安林)增加20個生態樹島的建置。過去的海岸造林以種植海漂的濱海植物為主,如欖仁、黃槿、海檬果、水黃皮,而此植群復育計畫有別於上述的傳統方式,我們事先進行潛在植群調查與研究,確定樹種組成後,再專案進行苗木培育,最後才進行樹苗種植,生態樹島的建置。
以2618保安林為例,去年因颱風侵襲,以致木麻黃大部分折斷死亡,枯倒木清除後,讓原本木麻黃林下的植物裸露出來,這些野生的植物有「菲律賓饅頭果、紅皮、小梗木薑子、紅子莢蒾、燈稱花、魯花樹、細葉饅頭果、刺杜密、黃連木、小實女真、桶鈎藤、臺灣海棗、林投等」,顯見花蓮臨海的防風林潛在樹種組成,並非只有欖仁、黃槿、海檬果、水黃皮。
在花蓮的植樹季節有別於西部地區,在西部地區以4~5月份梅雨季節進行植樹,但在花蓮最佳的時節卻是在11~1月份的冬季,因為冬季東北季風會帶來頻繁的降雨,而讓剛種下的小苗可以紮根站穩腳步!
為了籌備11月份的植樹工作,我們特別於8/18前往現勘,目的在確定生態樹島的位置與施作方法,此復育植樹也將邀請志工團體及當地居民一起參加,希望透過植樹的教育活動,來讓參與的民眾瞭解生態的內涵,也希望藉此有助於未來花蓮其它地區復育工作的推展,進而恢復花蓮近郊的山坡地及海濱的生物多樣性與棲地復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