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者/ 蔡宛儒
筆者參與山林復育協會的活動,探詢南部低海拔的原生植群。南行第一天先往海至布袋前東港山、大寮永安宮、洲南濕地再往山區到烏山頭水庫。第二天則到北壽山探索壽山自然公園。
前東港山
走上小土坡不過幾十階,卻因為有故事的三角點停留許久。過往一直以為三角點是攻頂的象徵,如今才知不是每座山都有三角點。
三角點是日治時期日人為了解土地,而定點作為測量使用,每個ㄧ等三角點都能練成三角形,用三角函數去測出方位。一等三角點範圍最大,其下還會有二等三角點三等三角點。除了土地測量,還有用在台灣堡圖的堡圖點,台中車站附近便有編號前三的代表性點位。聽著前人在點位挖洞放入從小豆島運來近一尺的花崗岩,填石堆土,並在其上架上高台,點上集中探照燈與鄰近三角點對測,克服地形和雲霧,竟可精確到一公分。儘管今日因衛星技術,不再用到三角點,從小小的點到三角形再鋪成台灣,耗費人力物力甚鉅,讓人心生尊敬,希望傳說中的「點資記」也會出版讓後人一探究竟。
大寮永安宮
廟宇除了承載人們的文化,也往往連帶保護了樹木,大寮永安宮旁的土沉香,不像黃槿實用易被種植,還好被以為是榕樹,而有幸保留。土沉香是半紅樹林植物,可以在鹽鹼地生存,也可在其他地區生活,但種子需在海邊才能下種。放眼樹旁已不見海水,可見海埔新生地的範圍有多大。土沉香的葉子偶有一片紅,我們在此複習那些萬綠叢中幾點紅的杜英科、大頭茶、海檬果、山枇杷等。
洲南鹽場
洲南鹽場已經接近紅樹林,一眼看起來炎熱荒蕪,看得到一些水黃皮、木麻黃等,但要蹲下身才會看到鹽澤地區的原生種。鯽魚膽(冬青菊)葉小,番杏科的海馬齒葉子肥厚吃起來很鹹可以打果汁炒菜、開花後黑黑的蘆葦、無法辨識的狗牙根鴨嘴草屬、遠看一片紅紅的裸花鹼蓬等。鹽鹼植物有些有特殊的將鹽巴封存再排出的能力,有些有景天科循環能力,能將光合作用分兩段,白天吸光晚上才吸二氧化碳。
雖然我們想要復育,然而並非每個地方都有森林,如鹽鹼地帶的原生其實是沒有森林的,只要減少干擾這些隨風傳播的草本禾本就會自己回來。
這裡看似荒蕪也有小棚廁所和有心人提供的奉茶,吹完鹹風吃一杯海鹽牛奶冰淇淋,大夥前往布袋魚市果腹,芋泥餅蚵仔煎炸串或生魚片,新鮮直送。吃飽飯聽老師講了鯤鯓和海洋哺乳類身影,可能是儒艮或海牛,如今臺灣海峽已經沒有海牛了。
昏昏沉沉中,車子已經到了烏山頭水庫旁的寺廟,即將從後山步道開始下午的行程。
烏山頭水庫後山步道
後山步道海拔55公尺,理論上會是榕楠林帶,初進入看到人為種植的桃花心木、小葉欖仁、蛋黃果、光蠟樹,有許多人為的痕跡。
山柚在南部淺山林下灌叢常見,枝條和葉子都深綠色,整株油油亮亮的。蟲屎就像南部的野桐,葉子有鋸齒,葉基有腺點,需要全日照。臺灣山桂花葉片紙質有獨特的鋸齒。土密樹、白飯樹和多花油柑甚至九芎長得有些像。白飯樹像縮小的土密樹,葉子顏色較淡。多花油柑枝葉看起來較平展,白飯樹互生,九芎對生,土蜜樹有毛且二級脈不明顯。樹杞從低海拔到海拔一千公尺都有,生育度大,甚至還蠻耐風。雖和春不老長得很像,都是紫金牛科,但春不老葉柄有點紅,樹杞密集側脈較明顯。
龍船花正是結果時期,在某幾處低窪濕潤處,發現很多龍船花的小苗,看來他們的小苗喜歡在低谷有水的地方,老師提醒大家,觀察小苗生長和成長的地方,是復育過程重要的一環,知道他們適合在什麼環境生長,才能夠在整個演替序列上,精確地去幫到植物,讓整個林份能真的演替到成熟階段,幫助那些很難傳播下種的植物重新回來。
鐵刀木葉子先端有芒刺,看到鐵刀木後,老師期待看到黃豆樹,據說和鐵刀木相似小葉小一點,最後我們只有看到大葉合歡。
榕屬中,牛奶榕葉基心型,形狀像一個木瓜,其實是偏楠櫧林帶的榕;白肉榕,比九丁榕歪基,葉革質;稜果榕,先驅的榕屬植物;盤龍木則是蔓性的。
還有雖然都有厚殼但長得不像的厚殻樹、小葉厚殼樹;葉柄很長,三出脈的粗糠柴;茜草科對生有次的對面花; 芸香科的烏柑仔,有刺、小葉先端內凹、側脈明顯葉革質; 樟科釣樟屬的內冬子,葉子有點像香葉樹 葉型很菱形小巧精緻的感覺,因為是早田文藏在屏東(舊地名阿猴)採的,學名就叫lindera akoensis。
大戟科的茄苳,是熱帶典型樹種,葉型變異大但都是三出葉有鋸齒,落葉時是單葉;魚木落葉時是三出葉,比起茄苳,魚木更為少見,是難以回到森林的類型,便是我們更需要復育的樹種。
後面還有看到掌狀複葉又羽狀複葉的台灣魔芋,外來的烏面馬等整體看來,步道沿路都是外來入侵的香澤蘭,表示很適合他們,若能持續復育原生種,就能讓外來種的空間縮小。老師判斷這裡是造林後結束撫育的階段停止撫育的現況。
隨著水氣越來越濃,夜色已晚,我們於5:30到烏山頭飯店,不知是大廚厲害或是健行完的晚餐特別香,很快就盤底朝天。晚上再把標本拿出來貼標,用二分法辨識,還多了老荊藤和火焰木。 有些夥伴還到水庫附近看螢火蟲。
11/12壽山國家自然公園
壽山自然公園在高雄壽山,從高雄壽山、半屏山、大岡山、清水巖、屏東墾丁都是高位珊瑚礁地形,岩石基盤,因為不容易開發,而因禍得福留下許多原生植物。因為是國家自然公園,所以要採集要先申請喔!
和高雄夥伴會合,從北壽山步道上去,一開始看到的有根到處攀爬的正榕、先驅物種蟲屎、土蜜樹、很多恆春厚殼樹,恆春厚殼樹和厚殼樹不一樣,葉子全緣質地也比較薄。
扛香藤、盤龍木、烏柑仔、山柚、黃荊等昨日熟悉的植物陸續出現,果然都是南部的植物。
接著山豬枷出現,似島榕、歪基,是喜歡長在珊瑚礁上的榕屬植物。有一片牆全是山豬枷的攀緣,頗為壯觀。
走至一處有許多銀合歡小苗萌發的地點,銀合歡自從被人們引進種植,就以他強勁的生命力大舉入侵,已經成為令人頭痛的外來強勢入侵種。政府每年耗費4億公帑移除,但銀合歡小苗喜歡全日照,一移除剛好提供小苗良好的生長環境,進入無限循環的死胡同。
其實為了避免給小苗快速生長的高光孔隙區域,讓銀合歡大樹留著,反而能讓林下維持遮蔭環境,小苗數量不致大量萌發,在林下種植他種耐陰且可耐受銀合歡毒素的原生植物,慢慢讓底下的植物長大後替代掉銀合歡。銀合歡生長快速,速生樹種的生命通常較短,大約20年也就老去。與其和其硬碰硬,每年花大筆經費砍除,春風吹又生,永遠都在移除不完的困境,不如讓他少子化,讓老齡樹被健康的原生林自然汰除。
到一個平台時,看到人種的台灣海桐結了很多果實,同學提到上一堂課說過的「r-型生存策略」果實數量多、小型、壽命相對短、傳播距離長,那海桐算是嗎?當聽到陰香和山黃麻都是幾萬顆時,海桐的多又沒有那麼多了。
看到林務署委託愛種樹進行的銀合歡帶狀移除下種工程。這區域還有克蘭樹,像小楊桃又像星星的果實非常可愛。
老師提到使用灑水車上山一車6000,物力人力浩繁卻成效不彰,建議使用滴灌設備,協助強風地區小苗能以較低成本茁壯,也能讓經費移撥到更需要之處。
接下來進入干擾較少的森林,漸漸能看到喜歡潮濕的咬人狗、耐陰的樹杞、原生恆春但有熱心人士種植的毛柿、演替中期的粗糠柴、還有成熟林下的小灌木玉山紫金牛、成熟林中的先驅樹種大葉楠、成熟林中同樣傳播困難的台灣假黃楊,還有很大棵和樹杞合生的無患子,正在結果。可以感覺到林子裡的氣溫也降低許多,不似下方炎熱。
看到小刺山柑時,提到山柑、魚木、毛辦蝴蝶木,都是稀有植物,因為果實大傳播困難,都是演替後期難以自行回復的樹種,經歷破壞後最容易消失。山柑科是熱帶樹種,紫葳科也是熱帶代表,但少見。原生的有山菜豆、外來的有火焰木、臘腸樹。
途中還看到破布烏和水團花(梨仔),水團花葉柄很長,少見群聚,幾乎都零星存在,也是傳播能力較弱的樹種。破布烏的樹皮柔軟像軟木塞,葉片毛毛厚厚的,果實像縮小屁股尖的番茄。本以為找到法寶沿路按樹皮,只要軟軟的都是破布烏,到後面發現龍眼樹皮也軟軟的,又被打回原形。
到山頂時,看到了掛在樹上好像百香果的山柑果實,因為高枝剪搆不到,智豪老師讓榮宗大哥坐在肩上,好不容易在眾人的歡呼聲中採到兩棵山柑果實,山柑果實非常堅硬,協會要帶回去泡糖水試試。
一路上還發現腺果藤和華茜草樹都是十字對生的植物,但腺果藤是蔓藤枝條較軟,華茜草樹枝條較硬;看到葉尖很圓的榕,老師提到廖日京老師曾把其列為變種為傅園榕,但台灣植物誌中都列為榕;羅芙木可愛的小白花和狗骨仔一截綠一結合色的特色;玉山紫金牛嫩莖有毛,鐵雨傘(雨傘仔)沒有毛;小葉朴細小但和朴樹一樣歪基;菊花木是好一點的森林才有;猿尾藤對生等
細碎又整體的資訊在一步步的移動中流動著,雖然上了遊覽車就像糨糊一樣提取不出來。但這些一點一點的記憶,正在連成線面,漸漸拼出了植群復育的方向和輪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