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復育工作有幾個重要目的,第一個目的是銀合歡生態控制。現在我們站的地方很涼爽,但周邊的這些樹林卻是世界百大入侵植物 之一「銀合歡」。
過去中央跟地方政府每年花費十億元以上處理「銀合歡」,原因是銀合歡大面積入侵,造成生物多樣性降低,銀合歡變得非常優勢。
看到這樣的問題,相關公部門很著急,想要立即解決銀合歡,因此就大規模地去砍伐銀合歡,再去種樹。
這樣的銀合歡移除計畫,國家每年耗資十億以上,也已經進行十年以上,但是沒有成功。
沒有成功的原因是什麼?許多執行單位說預算不夠。大家思考一下,一年花十億持續推動十年,結果沒有成功 這顯然是沒有解決核心問題。
因為十億不是一個小數目,如果核心問題沒有解決,我們投入再多的經費,最後問題仍然會存在,因此也很難有成果。
若要進行銀合歡的生態控制,就必須先了解他的生態特性。
銀合歡是先驅植物,需要全日照的環境,因此銀合歡的樹下,不會有第二代的小樹。目前大家周邊的銀合歡樹高約12公尺,但樹下幾乎沒有3公尺的銀合歡小樹。因為銀合歡的小苗沒有辦法在陰暗的光度下生長,銀合歡小苗的生長需要全日照的環境。
從這樣的生態特性,來看過去十幾年政府的銀合歡移除政策,這樣的政策大量砍除銀合歡林,大量創造全日照的環境,也等同於大量增加銀合歡擴張的機會,最後當然就會沒有成果,因此絕對不是預算不夠的問題。
銀合歡一年四季都會開花結果實,他的種子會大量落在樹下的土壤種子庫中。在銀合歡林下,1平方公尺 面積,5公分深的表土,會有1,900多顆的種子,種子密度非常地高,發芽率也非常地高。
屏科大的研究說這些種子八年後,活性還有5%。若取整數2,000顆,八年後砍除銀合歡林,1平方公尺會長出100株銀合歡的小苗。
但銀合歡是先驅植物,是森林演替前期的物種,需要全日照的環境,他的壽命只有20、30年。如果我們不砍除銀合歡林,直接在林下種植演替後期的樹種,當銀合歡20年後離開時,林下的這些原生樹苗就會長大取代它。
因此砍除銀合歡林的結果,就會長出更多的銀合歡,問題非但沒有解決,反而變得更嚴重了!
故銀合歡的處理要用生態的方式,不能去砍他,若不小心砍了,也必須要用生態的方式去彌補與處理。
~守護山林~請您支持《臺灣山林復育協會》
【ATM捐款帳號】
玉山銀行代號:808 (西屯分行)
帳號:1159-940-026333
戶名:臺灣山林復育協會
【電子發票愛心碼】5 2 3 0(我愛山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