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林復育志工培訓每年開辦二期,目前已進入第八年,第16期志工也於2025/9/13開訓。此次的室內課有二個主題,分別為褐根病耐病樹種試驗及臺中校園生態樹島建置計畫
在褐根病耐病樹種試驗中,內容介紹中興大學植病系陳啟予副教授與臺灣山林復育協會在臺中都會公園的研究成果。
褐根病為環境中普遍存在的真菌,屬於弱病性,體質不良的樹木較易感染而死亡,在森林中,褐根病扮演汰弱留強促進森林健康的角色,但因公園綠地的環境並非樹木自然的生長環境,以致近年各地爆發許多樹木根部白腐傾倒的嚴重問題。
部分園藝業者鼓吹以化學消毒土壤的方式,希望以此殺死褐根病菌,但這樣的方式是假設褐根病主要的傳染途徑為根際接觸傳染,若此假設為真,根際傳染的方式應為「無性繁殖者」,其鄰近感染的植株上,菌絲細胞的DNA會是一樣的。
但在臺中都會公園的研究,陳啟予老師針對24個感染褐根病的樹木採樣,分析DNA,結果居然有19型。
此結果顯示褐根病的傳染途徑,除了根際傳染外(無性繁殖),還有空氣中的孢子傳染(有性繁殖),此研究發現臺中都會公園孢子來源非常多元,以至DNA出現多型態的表現。
此研究也進行耐病樹種試驗,結果有19種樹木為高潛力的耐病樹種,分別為「小花鼠刺、小葉赤楠、山芙蓉、山柿、山香圓、山埔姜、山黃梔、狗花椒、降真香、鬼紫珠、魚木、無患子、黃荊、對面花、臺灣糊樗、樟葉楓、龍船花、蟲屎」,這些樹種可以作為感染區綠美化使用,以減少感染區因樹木頹敗,而產生的景觀突兀感。
因此以化學消毒土壤的方式無法解決褐根病的問題,故應改以生態控制的方式,讓大型公園綠地建立森林生態的運作模式,來恢復樹木健康的生長環境,這才是終極的解決之道。




守護山林・請您支持《臺灣山林復育協會》 【捐款帳號】 玉山銀行代號:808 (西屯分行) 帳號:1159-940-026333 戶名:臺灣山林復育協會 【電子發票愛心碼】5 2 3 0(我愛山林) 【官方網站】https://www.reforestation.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