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書的作者Richard Fisher整理許多文獻,以此探討人類文明的時間觀,短視與遠見,關鍵在「未來感」。而當今人類的文明與過去最大的不同在於當今的文明具有毀滅全人類的能力,這是過去幾千年來都不曾有的條件。大部分的人因為下一代的出生,而開始思考下一代的未來,這樣的未來感也是人類對未來想像的起點。
書中提到研究員麥奎爾金以環境、經濟、社會等面向進行「代際團結指數」評分,這個指數代表這個國家的施政是否具有長期規劃的遠見能力,沒想到「中國、越南、白俄羅斯」進入前25名,而美國是62名,英國是45名。
人類的時間感,並沒有因社會快速變遷而加快演化速度,人類只能思考前三代與後三代,加上自己,共七個世代,超過了這個極限,就變得無感,而難以設想。
每一個世代的基線不同,基線是指出生後的環境與社會條件,以我們在進行的森林復育來說,年輕世代出生後因為森林早已大量消失,因此很多人成長過程中並沒有美麗森林的經驗。
由於不同世代的基線不同,對於未來的思考也會不同。這讓我覺得我必須努力讓未來世代的人們,能在他們成長的過程中看到美麗的森林,唯有讓「基線」朝好的方向移動,才有助於未來的人思考人與森林的關係。
由於人類的「未來感」受限於後三代,後三代的時間剛好是森林可以回來的時間,或許森林復育可以成為代際傳承的行動,若每個世代都持續進行森林復育,這個行動就會成為信仰,而成為人類社會價值的一部分,若能達成這樣的目標,或許人類就具備遠見的能力,而以更長遠的眼光去思考各種面向的問題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