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本會這幾年在花蓮新城進行的「銀合歡生態控制」,目前大葉楠、菲律賓榕、皮孫木、批針葉饅頭果、幹花榕、無患子等,在演替力量的驅動下,這些樹苗已突破銀合歡,演替已順利進入下一個階段,銀合歡將逐漸退場。
致謝:
此試驗計劃感謝林業署花蓮分署的支持,謝謝富邦金控透過Run For Green的計畫,贊助花蓮植群研究與苗木培育的經費,也謝謝花蓮磯崎高山森林基地協助育苗工作,謝謝臺灣山林復育協會學術顧問蘇夢淮教授的指導,更感謝本會所有工作夥伴及志工們持之以恆的努力。
銀合歡成「綠林入侵者」 多方手法均衡發展
TVBS記者 藍于洺 報導
臺灣山林復育協會執行長蔡智豪:「它會快速長大,是因為銀合歡倒刺激它。」
細心介紹每一顆木本植物,臺灣山林復育協會的蔡智豪老師,帶領我們來到花蓮新城,這邊過往是大片的銀合歡林區,這幾年開始做成生態控制林區,有別於清除手法,生態控制大有學問。
資深記者藍于洺:「我現在這片茂密的林區,它是我們生態控制林區,也是所謂的生態樹島,可以看到在腳下,就是已經倒塌的銀合歡,雖然銀合歡已經倒下來了,但是周邊的植被物種,也跟著多樣性起來。」
倒塌的銀合歡樹,已經開始出現不同植被,除了草本植物之外,蔡老師這幾年,移植培育了大量木本植木,蔡老師倡導植群復育的概念,在花蓮新城這邊,設置了兩個生態樹島園區。
臺灣山林復育協會執行長蔡智豪:「銀合歡它是演替前期的先驅植物,它需要全日照,它的發芽的小苗才有辦法長成一棵樹,所以當這個全日照的條件,被去除之後,沒有這樣的一個光照的時候,那銀合歡就會在這樣的演替過程中,它就會退場了,所以在這個地方我們進行試驗,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則,就是我們要維持,這個銀合歡林不能去砍它,維持這個樹冠層的鬱蔽度,就是不要讓光透到銀合歡林裡面。」
指著地上的幼苗,蔡老師娓娓道來,過去這邊一大片都是銀合歡,以往的傳統剷除法,短期效果好但容易讓種子遺落,因為銀合歡屬於陽性植物,會從種子開始接受到日照之後,形成幼苗繼續接受日曬,成長為樹再到開花,結果不斷循環,雖然樹木壽命只有約20年,但繁衍力強容易生長,蔡老師透過植群復育概念,不砍銀合歡反之用原生植物競爭,達到樹種多樣性目標。
臺灣山林復育協會執行長蔡智豪:「我們就在銀合歡林底下,做了作業走道,做了作業走道再進行,我們這邊是花蓮新城嘛,在花蓮新城這個環境裡面,我們去作調查這個地方,應該要有的潛在森林的物種,尤其是演替中後期的物種,然後我們就把這些樹木,包括皮孫木包括了菲律賓榕,大葉楠我們就補植進去,那補植進去呢然後就藉由自然,我們叫做演替就會讓這些,我們剛剛看到演替中後期的樹呢,它就會取而代之,這個地方的森林的生物多樣性,就會慢慢地恢復。」
~守護山林~請您支持《臺灣山林復育協會》
【線上捐款】捐款連結請點此
【ATM捐款帳號】
玉山銀行代號:808 (西屯分行)
帳號:1159-940-026333
戶名:臺灣山林復育協會
【電子發票愛心碼】5 2 3 0(我愛山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