殼斗科石櫟屬的三斗石櫟是常綠喬木,廣泛分布於臺灣中低海拔山區,算是殼斗科植物中分布很廣、適應範圍極大的物種之一。
在乾旱的環境下,不少植物會有「駢幹現象」,也就是植物基部同時萌芽不斷分幹的多幹連體生長狀況,這是為了確保其中一枝分幹死亡之後、其他分幹仍可繼續生長以延續生命,三斗石櫟就有這個現象。
我在野外曾見過12公尺以上的三斗石櫟大樹,這樣的高度已算是中喬木,在中部低海拔內陸林的森林結構中,它也是樹冠最高的冠層樹,能提供許多生物休息和庇護,率先將陽光的能量轉換成可供生物利用的醣類,帶領森林持續演替至穩定樣態。如同蓋房子般,森林骨架建立起來後,才能夠提供其他動植物延續生命的棲所。
即使三斗石櫟適應範圍很大,且紅皮書是將其列為無危(LC)等級,但其低海拔族群因為環境開發嚴重,而呈現稀有情況,因此相當值得我們投入復育。
它革質的葉子,呈橢圓狀披針形互生在細枝上,葉長8~14公分、寬2~4公分,兩面光滑,多是全緣,偶爾出現略波浪緣及反捲。開花的時候,葇荑花序上同時並存雌花和雄花,腋生的雌花出在花序的基部,中至頂端的位置則是雄花,整段花序在授粉之前會呈現直立或斜上穗狀。
三斗石櫟果熟時間在10月底~11月中左右,堅果被杯狀的木質化總苞包被約三分之一,像極了一個小碗蓋在殼斗上,堅果整體長約1.5~2公分、直徑約1~1.5公分,細緻小巧,甚是惹人喜愛。當頂端銳尖的柱頭變黑色就是果熟了,此時脫帽落果的機率頗大。放眼整個枝條上的殼斗排列狀況成環狀,常見3個聚生在一起,故稱三斗石櫟。
雖然堅果非常可愛,讓人很想帶回家,但它是野生動物的重要食物,因此請大家觀賞拍照就好。
三斗石櫟的堅果常會有昆蟲的幼蟲蛀蝕,先用水浸泡一晚後,果實中的幼蟲會跑出來,此時將漂浮在水面上較輕的無效種子一併汰除,再取出沉在水底的有效種子,發芽率會提高許多。
因為有休眠現象,應用微濕的水苔包覆種子,裝在夾鏈袋中保濕,放置在冰箱中維持4ºC冷藏,等待三個月解除休眠,再取出播種。
將發芽的三斗石櫟換盆時,可在土壤介質加入沙及石頭顆粒,如珍珠石、紅火山石、黑火山石。除了補充微量元素,也能增加土壤的透氣排水性,小苗會長得較好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