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基隆情人湖海拔約100多公尺,生態特性偏向溫帶的「楠櫧林帶」。在臺灣其它相同海拔高度的地方,是以熱帶的「榕楠森林」為主,這是因爲基隆位於臺灣北部,受到東北季風影響以致溫度偏低,而出現生態帶下降的現象。
由於臺灣位在熱帶跟溫帶的交會帶,因此森林具高度的生物多樣性,加上生態帶下降及一些植物侷限分佈的現象,而讓臺灣各地森林樹種組成不同。
臺灣在過去四百年的社會發展下,許多森林被開墾進行經濟生產,以致山坡地常見相思樹,或其它果樹等經濟作物。現今臺灣已進入工商社會,我們擁有比較好的生活,故有必要彌補過去被破壞的森林。為了彌補被破壞的森林,森林復育就必須以在地森林植群為重要原則,這樣才能恢復森林生態應有的功能與特性。
此次富邦金控員工健行活動,地點選擇基隆湖情人湖步道,這裡屬於海岸丘陵的森林類型。因富邦Run for Green也是以復育海岸植群為目標的計劃,其中在臺中、花蓮的計劃就是以植群生態學理為基礎的復育工作。此次健行生態解說,希望藉由實地體驗的方式,讓學員們瞭解植群生態的內涵,也藉此解說資料來提供富邦金控未來推動ESG及森林復育之參考。
臺灣的主要植群(=生態環境)類型。海拔以中部地區為基準。(蘇鴻傑, 1984)
名稱 | 主要科 | 海拔(公尺) | 對等氣候 |
亞高山灌叢帶 | 柏科、杜鵑花科 | 3600< | 寒帶 |
冷杉林帶 | 松科 | 3200~3600 | 溫帶 |
鐵杉-雲杉林帶 | 松科 | 2500~3200 | 溫帶 |
櫟林帶 | 殼斗科 | 1500~2500 | 溫帶 |
楠櫧林帶 | 殼斗科、樟科 | 500~1500 | 亞熱帶 |
榕楠林帶 | 樟科、桑科 | <500 | 熱帶 |
*本解說講義由臺灣山林復育協會學術顧問蘇夢淮教授於情人湖現場的口述解說進行編修。
編修:蔡智豪;照片提供:陳欣一 。2024.12.04。
一、烏來柯
「烏來柯」是「殼斗科」的植物,它的樹皮縱裂,在情人湖的步道另一種殼斗科植物是「長尾栲」,它的樹皮不會縱裂。烏來柯的特徵是葉子基部左右不對稱(歪基)。烏來柯在臺灣的分布侷限零星,不像長尾栲是廣泛分布,所以長尾栲是楠櫧林帶的主力,是森林主要的棟樑,而烏來柯是比較次要的種類。

殼斗科在生態意義上,它是溫帶林的代表性植物。許多殼斗科的種類(包含長尾栲、烏來柯)是楠櫧林帶主要的喬木,這意謂著我們到楠櫧林帶時,就會看到殼斗科的植物,看到就是正常的。但是在台北近郊的森林步道要看到「殼斗科」的植物,不是那麼簡單的,在台北近郊沒有看到殼斗科的植物是不正常的,原因是那裡的森林被人為破壞了。
因為殼斗科植物的種子是靠小型的齧齒類動物傳播,種子傳播的距離短,以至於森林被破壞掉之後,這類植物的族群恢復的速度很慢。在情人湖的這些殼斗科樹木都已經是大樹,代表這些樹在這裡已經有一段時間了,也代表這片森林相對是比較好的。
楠櫧林帶在臺灣中部的海拔是500~1,500公尺,但是情人湖地區的海拔只有100多公尺,這裡的海拔比500公尺要低很多,在生態上來講應該不會出現楠櫧林帶,但這裡卻出現烏來柯、長尾栲,是什麼原因造成這樣的現象?
這是植被帶下降的現象,基隆地區的生態帶海拔高度比起中部地區都降低了,原因是東北季風的影響,因為東北季風比較溼冷,以至於讓這裡原本是熱帶的生態,變成偏向溫帶的生態。

這樣的現象代表如果我們要進行森林復育,同樣在淺山低海拔的環境,北部與中部的森林是不同的,如果沒有這樣的生態概念,貿然地去買樹苗種樹是不對的。所以要先了解在地森林有哪些樹種,再以此為藍圖來進行復育。
二、降真香
「降真香」屬於「芸香科」,芸香科就是柑橘類的植物,是四季都有生產的主要水果。我們可以採集降真香的葉子,揉捻過後聞味道。這個味道像什麼?像橘子葉(海梨柑)的味道。降真香的果實小小的,大家可以吃看看,甜甜的。

降真香的重要價值是作為木雕的木料,但在臺灣很少有人拿這種樹來做木雕,原因是這種樹不容易看到。為什麼降真香在野外不容易看到?因為它長在很特別的環境,就像情人湖的環境,第一、要靠近海邊,情人湖北邊就是北海岸,第二、要在山上,第三、要在北部、中部,綜合起來就是北部、中部海邊的山上。由於這三種條件的限制,以致要看到降真香的機會就不多了。
降真香與殼斗科植物一樣,當森林破壞掉之後,這種樹就很難再恢復,在基隆其他鄰近海邊的山上,就看不到降真香。因為情人湖是水源地的關係,有做相當的保護,所以森林才會比較好,才看得到降真香,此現象是一種指標,意思是當看到降真香時,就代表這裡的森林狀況是好的。

三、相思樹
「相思樹」是「豆科」的植物,在台北近郊的森林,相思樹很常見。相思樹的葉子怎麼認識?因為相思樹很高,所以請大家看落葉,這是一種觀察法,不一定都要往上看,特別是樹如果很高的話,就要往下看。
請大家撿一片相思樹的葉子,觀察它的葉子是很細長的。這個細長的葉子並不是真的葉子。相思樹整棵樹都是假葉,為什麼它的葉子都是假葉呢?原因是它要適應很乾很熱的環境,有一點接近沙漠的環境,但基隆的天氣是很乾熱的環境嗎?當然不是,但為什麼這裡會有相思樹?原因是這些都是人種的。
相思樹在北部的近郊很多,表示有很多人在種,而且種了很大的面積。為什麼要種相思樹?原因是為了做木炭,這種樹是做木炭是最好的木料,以前沒有化石燃料,因此就種植大量的相思樹來作為燃料。

相思樹是因為過去人的需求而種植,這些樹佔據了原本在地森林植物的位置,例如情人湖的這些相思樹就佔據了降真香、烏來柯、長尾栲的地盤。由於現在臺灣相思樹木炭的需求很低,因此就不應再大量去種植相思樹。
過去北部的森林為了種相思樹而被破壞,現在人們的生活環境已經變好了,大家也希望環境變得更好,因此就須彌補過去所造成的破壞,所以在台北近郊若要進行森林復育,就不能種相思樹,而要著重「在地植群」的復育。

四、九節木
「九節木」是「茜草科」,茜草是「紅藤仔草」,是做紅色染料的原料,茜的字義是紅色的意思。「九節木」的名字是九個節,這是在描述它的葉片是一節一節、一層一層長的,而「九」是代表很多的意思。
茜草科在臺灣的生態意義為何?這類植物主要分布在熱帶森林,因為這裡的環境比較偏向溫帶,溫帶也有茜草科,但種類不多,九節木是少數可以長在偏溫帶環境的茜草科植物。九節木的分布從榕楠林帶的熱帶到楠櫧林帶的亞熱帶,基隆情人湖是偏溫帶的環境,因此有殼斗科的植物,也有九節木。

九節木最高只有4~6公尺,不會像旁邊這些大樹長得那麼巨大,九節木這類的植物稱為「灌木」。在一個自然的森林裡面有大樹,也有灌木,大樹具有什麼意義呢?例如蓋房子,大樹就是所謂的棟樑,架構起一片森林,但架構之後就要裝飾,像你買一個房子,建商蓋好了,你搬進來之前,要做一些裝潢或添購家具。

為什麼要做這些裝潢或添購家具?因為這些是生活必需的設施,而九節木這類的灌木在這森林中,就代表這樣的意思,它沒辦法架構森林,但它的存在,可以讓這森林變得更好,如同新房子的裝潢或添購家具,可以讓你的生活變得更好,這就是它的意義。所以森林要有大樹,也要有這些比較小棵的灌木。這些灌木在生物多樣性裡面,扮演很重要的角色。
九節木在臺灣北中南東不同地區的森林下面非常多,所以它是很常見的植物,換言之,它是臺灣森林中不可或缺的植物,類似居家必備的家具。這樣的現象,延伸出一個議題:「降真香在中部、北部才有,而且還要是靠海的山區」,可是「九節木是到處都有」。有些植物到處都會長,有些卻是很侷限的,然後這些植物就共組一個區域的森林,然後產生一些特色,不同組合的特色,在生態的意義就具有不可取代性。
五、十子木
「十子木」是「桃金孃科」,桃金孃科也是偏向熱帶分布的科。所以在情人湖看見十子木,就代表這裡海拔的生態本來應該是熱帶,所以這裡有熱帶的植物是正常的,但因為生態帶下降,以至於這裡也有一些亞熱帶的植物,即偏溫帶的植物。
十子木只分布在臺灣的南端、北端。臺灣島像番薯,南北狹長形, 十子木在北端有,在南端恆春半島也有,但是中間都沒有,所以這是一個很奇怪的分布型,也是它的重要特色。為什麼會造成這樣的現象? 可能與海洋傳播有關。

十子木是喬木,有被園藝化,早期臺灣的原生植物被園藝化以稀有植物為主,例如紅楠不是稀有植物,因此就不會被園藝化。為什麼不是稀有植物就沒有被園藝化?因為它到處都有,所以這類的植物園藝化時,就會賣不出去,但是稀有植物的話,這就是一種賣點,所以早期臺灣的原生植物一開始切入到園藝市場都是稀有植物為主。在臺灣的恆春半島、蘭嶼,稀有植物最多,所以這些地方的植物很多被園藝化 ,然後加上北部沒有這些植物, 所以北部造景的人就很喜歡買這些植物。

十子木的生育地與降真香很像,它分布在臺灣南端、北端的靠海丘陵,但中部的大肚山,也是靠海的丘陵,但就沒有十子木,卻有降真香,這樣的現象凸顯情人湖在地生物多樣性的特色。
《「天然林vs.經濟造林」的觀察》
情人湖週邊步道旁的森林,有降真香是比較好的森林,有造林種植相思樹的代表森林被破壞過。大家可以觀察差異:降真香的森林中,有大樹有小樹,中間有很多很多綠色的植物;造林的區域,颱風過去後,倒木特別多。
為什麼造林的區域倒木很多?原因是這些樹沒有互相依靠,每一棵樹都很獨立,相思樹種到最後,就是它最大,所以颱風過去後,它就很容易倒。降真香森林不太會有倒木,因為這邊的樹都是互相依偎,所以颱風過來的時候,就會比較穩固,這也是一個比較好的森林的狀態。
六、紅楠
「楠」是「樟科」的植物,「紅楠」與「樟樹」是同科,也就是同一個家族的植物。
紅楠的生態意義,它在臺灣的森林是「長尾栲」的好夥伴。也就是在森林看到「長尾栲」,理論上應該要看到「紅楠」。它們兩個互相合作,是支撐森林的主要棟樑。

在北部近郊登山步道旁不容易看到長尾栲,但看到紅楠卻很容易。它們是好夥伴,但為什麼沒有一起出現呢?原因是森林被破壞後,長尾栲因為種子傳播距離短,族群很難恢復,但紅楠因為種子靠鳥傳播,傳播距離遠,因此比較容易回來。例如陽明山國家公園是大家認為生態最好的地方,但有二分之一的大樹是紅楠,長尾栲卻很少,這代表陽明山國家公園過去有大規模的破壞。
紅楠又叫「豬腳楠」。為什麼叫豬腳楠?網路資料常說,紅楠的新芽是一長段紅色的,像豬腳一樣,但實際上完全不像豬腳,這是訛傳。豬腳楠的意思是:紅楠的葉片搗碎加水會產生很多膠質,很像勾芡的狀態,就像煮豬腳時產生的膠質。先民把紅楠產生的膠質拿來做黏著劑,最好用途就是做線香,因為香燃燒時不能有毒性,因此會採用天然的黏著劑。大家可以摘紅楠葉子揉一揉,聞看看,有電線走火的塑膠味,也能揉出黏黏的膠質。
《為什麼森林中不同樹木的葉子形態很相似?》
情人湖森林的樹木葉子都很像,有紅楠、降真香、茜草樹、九節木、江某、頷垂豆、山黃梔、小葉赤楠、山紅柿、紅皮、小葉樹杞、 燈稱花等。為什麼這裡的樹木葉子看起來都很像?這是森林正常的樣貌,因為這些植物的葉子最重要是透過「光合作用」產生養分,製造養分供植物生長使用。植物在演化的過程當中,能在這樣的環境下活下來,它的光合作用的方式是一致的,會跟這個環境做調適,所以這些樹木的葉子就會變得很像,即使它的親緣關係可能差很多,但是最終慢慢地會變成可以適應當地環境的葉片。這是森林的常態。所以你到這個森林來,感覺看到植物好像很少,但實際上不是這樣,在臺灣的森林植物種類很多,只是看起來很像而已。
七、白匏子
「白匏子」葉子的正面是綠色,背面是白色,所以叫「白匏子」,這是它最好的特徵。白匏子在北部近郊的森林非常多,在秋冬東北季風吹得葉子搖來搖去時,它很容易被看見,葉背的白色就好像閃光燈一樣,忽然閃一下忽然又消失。
白匏子是「大戟科」,大戟科是偏熱帶的科。大戟科家族有很多很有名的植物 ,如四月賞花的「油桐」,或「茄冬」;或在熱帶非常具有經濟價值的「橡膠樹」,以及全世界主要的糧食植物「木薯」。大戟科對人類是很重要的一個科。

白匏子對人的經濟利用沒有什麼價值,但它在生態上有很重要的「指標性」,即某個森林受到破壞後,白匏子就會出現,破壞的力道越大,白匏子就越多。所以在山區,如果有廢耕的田,或是開闢了大馬路,就會出現很多白匏子。
情人湖步道沒有看到幾棵大的白匏子,倒是路邊偶爾會看到一些小棵的,代表這裡的森林相對破壞力道是比較小的。
八、竹柏
「竹柏」是「裸子植物」,松、柏也是裸子植物,但是竹柏葉子不像松樹或柏樹那麼細長,竹柏的葉子很像闊葉樹,長得不像一般常見的裸子植物。竹柏是「羅漢松科」。羅漢松科的特點是以南半球分布為主。

臺灣位在北半球,南半球的竹柏為什麼會跑到臺灣來?南半球與臺灣中間是廣大的海洋,所以竹柏出現在臺灣,跟海有關,它靠著洋流海漂跑到臺灣來的,這是竹柏的第一個生態意義。到臺灣來之後,它的分布就變成跟十子木一樣,十子木是南北二端分布,竹柏也是南北二端分布,在北部山區有,在恆春半島也有,這稱為「南北分布類型 」,這是竹柏的第二個生態意義。
竹柏在臺灣稀有植物的認定裡面,野外族群很少的,很稀有。但是在公園或是大樓卻很常見,很多人都有看過竹柏,因為竹柏常被用在造景,可是它在臺灣的野外族群個體卻是很少的,為什麼?因為過去的野生植物利用,大部分是採集利用,而不是人工培育,也就是如果這種植物有景觀價值,以前的人就會直接去野外挖,帶回去種;或者有人在野外看到很多小苗,就會挖回去,最後再賣掉,於是野外的竹柏就越挖越少。
所以竹柏稀有並不是因為生態的關係,而是人造成的,人們為了做景觀植物,去挖它,而造成稀有,因而導致竹柏被列到瀕臨滅絕的物種。我們利用植物要用「對的方式」,而不是直接到野外去挖,而是改為採集庭院或公園所種的竹柏的種子去育苗。如果庭院或公園採不到種子,在野外就採集一些種子回去育苗,但是採集量要少,不能把它搜刮光,這會讓它沒有後代,影響族群繁衍。從野外帶回去的種子,育苗長起來之後,種子來源改為人為種植的,並以此來做景觀生產使用,野外族群就不要再去動它,讓它自然繁榮,這是一個比較好的方式。
九、江某
「江某」又叫「鵝掌柴」,是「五加科」的植物,五加是常見的一種中藥,所以五加科多少都有一些藥用性質,但江某在臺灣沒有拿來做藥用。五加科分布在偏溫帶的環境,它要冷一點的環境。
江某的生態意義是:江某在白匏子之後出現。不同植物在不同階段更替的現象稱為「演替」。白匏子是在演替前期出現,接下來江某跟著出現,江某也算是有點是破壞的指標,但不像白匏子那麼地強烈。江某的壽命比較長,可以在森林恢復之後繼續存在,成為一棵大樹,它是臺灣森林很常見的大樹。
江某的木材很輕又非常堅韌,又很常見,因此先民拿來做木屐。日本的木屐用的最好的木材是「梧桐」,可是梧桐在臺灣不常見,只有東部比較多,但族群也沒有很大。於是先民找到類似梧桐的江某來做木屐,這是典型的一種森林的應用。
先民採伐大棵的江某,會留下一些小樹讓它繼續長大,需要用的時候再去砍,這叫「永續利用」。早期先民對森林的利用方式是抱持這種態度,只是後來在經濟發展時代,人們需要大量的收入盈餘,才會大規模地砍伐森林。

目前江某在林保署林下經濟政策有新的應用,此政策目的要提高造林地林農的收入,也就是在木材還未採伐前能提高林農收入,潛在收入之一為「森林蜜」,因為蜂蜜是高經濟價值產品。江某是優良的蜜源樹種之一,特性是它在冬天開花,大部分植物在春天開花冬天停止生長,所以蜜蜂在冬天就會找江某採蜜,所以冬天的森林蜜大部分是來自江某。在臺灣的森林江某特別多,因此成為森林蜜在冬季的主力。
十、水同木
「水同木」是「桑科」的植物,桑科是熱帶科,桑科在臺灣森林的主要就是榕這一類的植物。水同木是臺灣森林的榕屬植物代表,長在比較偏向溪谷的環境。榕有出現的地方,代表環境比較偏熱帶,但這裡只有幾棵榕,也是偶然才出現的,這表示榕不是情人湖森林主要的植物,因為這裡比較冷,只有少數個體能夠適應留下來,取而代之的是「紅楠」這些比較偏溫帶的樹種,這說明了情人湖的海拔不高,但森林卻偏向溫帶。

十一、短柱山茶
「短柱山茶」現在是臺灣主要的茶油,一斤茶油 (500c.c.)賣2,500元台幣。但是市面上沒在賣,因為茶油早就被內行人訂光,不會流到市面。短柱山茶就是小果油茶,中南部是大果油茶

十二、海桐
「海桐」的生態意義與降真香很像,長在靠近海的山上。「海桐」與「臺灣海桐」都會出現在海濱,但是海桐會比較內陸,不過海桐它還是會出現在海濱。

十三、尖葉楓
「尖葉楓」是臺灣原生楓樹,它在臺灣分布在海拔2,000公尺左右, 但因為生態帶北降的關係,它出現在情人湖。

討論問題
1. 情人湖海拔最高不到 200 公尺,但卻有殼斗科植物,這代表甚麼意義?在這裡還有什麼植物有類似的意義?
臺灣因為地理位置的關係,位在「亞熱帶」,所以會有「熱帶」與「溫帶」的會合,這也是臺灣的生物多樣性很高的原因。情人湖海拔不到200公尺,如果對照「臺灣的主要植群(=生態環境)類型表」,會發現情人湖應該處於榕楠林帶(熱帶),主要應該是「樟科」及「桑科」的植物,桑科如榕屬的「水同木」,樟科如楨楠屬的「紅楠」。
在情人湖只會看到零星的桑科榕屬植物,常見的榕樹也是榕屬的,榕代表熱帶的生態,但是榕屬植物在這裡卻很零星,主要的樹種是紅楠、長尾栲,這裡的生態帶跑到了楠櫧林帶(溫帶)。
情人湖海拔這麼低,卻看到海拔500~1,500公尺的植物為主,這樣的現象的生態意義是什麼?一般在教科書的標準答案(實際上,在大自然沒有標準答案),可能因為東北季風的影響,因而導致比較熱帶的植物在低海拔的情人湖這邊不太能夠生存。即使是在低海拔,因為東北季風時冬天太冷,它還是沒有辦法生存,所以這裡的森林下來的就是比較偏溫帶的植物,這樣的現象稱為「生態帶下降」,或「北降」,在臺灣島的北方,這些植物帶的分布海拔下降。
所以在中部地區楠櫧林帶的海拔是500到1,500公尺,但到情人湖這個林帶就下降了,因此稱為「北降」,因為這邊地理位置比較北方。這是我們臺灣生態一個滿特別的地方。這個生態現象延伸了森林復育的議題,森林復育要「以在地植群為藍圖」, 不能用一個模板類型, 然後硬用在全臺灣。復育要依據各地的生態特性。
2.根據調查,情人湖週邊共有超過 100 種的樹木,而全台的樹木大約 1,200種,這代表什麼意義?
此次解說介紹了沿路的10種植物,但在學習單的附錄,情人湖地區的木本植物(如喬木、灌木),共有100多種,全臺灣的樹木有1,200多種,這代表什麼樣的意義?
臺灣在進行「森林植群復育」時,一開始有很多作法,但很多是在做綠化,不是在做生態復育。種數量很大的樹,但種類很少。比如可能種10種,然後種了一萬棵,如果從情人湖的物種組成來看,有100多種,你會發現物種數不夠。假設情人湖有一大塊區域需要做復育,種植很多樹,但種類不夠,這樣的作法不是真的生態,生態復育必須恢復它原來很多種類的樹。
3.今天認識印象最深刻的植物?或是森林觀察?(開放問題)
今天大家看到哪一種植物最有感。
附錄一、情人湖木本植物名錄


附錄二、植物觀察紀錄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