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告彙整2024年4-6月臺灣淺山天然林復育成果,感謝企業、團體、個人凝聚的力量和支持,以及參與復育工作的志工和夥伴,讓復育行動得以順利推進,誠摯共邀大家閱讀本季復育成果報告,讓我們一同關心支持百年森林大計背後努力的點滴紀錄。
本季成果將分為三個部分內容詳加呈現,分別為:
A. 臺中天然海岸林復育計畫
B. 花蓮海岸天然林復育計畫
C.彰化平原原生植群復育計畫
D.臺中大肚山天然林復育(1-6月)
A. 臺中天然海岸林復育計畫
本計畫以「復育天然海岸林,恢復其應有的生物多樣性及固岸防風等功能」為目的,本計畫初期進行海岸林復育研究,以此奠定相關的學理基礎,且由於全臺海岸的木麻黃人造林目前面臨衰敗的現象,因天然海岸林可自然更新,不會衰敗,故復育天然海岸林確有其急迫性,故本計畫亦將透過臺中海岸林復育試驗區的設置,來進行實證,期待相關成果能提供全臺各地海岸林復育之參考。
本季 (2024.3-6月) 量化成果摘要如下:
- 物候採種:臺中地區本季採集種子53種。
- 苗圃生產:原生苗木播種記錄67種,共114盆;小苗分盆紀錄21種,共2,862株。
- 天然林撫育:植樹作業119種,共2004株;出苗作業共96種,共2491株。
一、物候與採種
2024年第二季於臺中地區共計採集53種原生種種子,採集種類及次數統計如下表。
感謝臺中地區定期協助採種的志工夥伴們:江O宗、陳O育、蔡O真、孫O梅、李O鎂、詹O倫、陳O足。
臺灣淺山森林中,每月都有不同物種開花結果,採種工作也因此需不間斷地持續巡視野外母樹的結果狀況,工作及志工夥伴每月定期於野外山區調查當月成熟之原生種果實,並記錄當月半熟果之物種,以利規劃下次調查日期,便於精準進行採集。
二、苗圃生產(播種、分盆、盤點紀錄、苗圃維護)
1.播種作業
本計畫培育臺中海岸天然林復育所需之苗木,培育地點為臺灣山林復育協會與寶成國際集團共同認養的臺中市政府大肚山森林復育中心。種子送達復育中心後,由志工及工作夥伴協助將種子進行播種前的處理,處理方式包含:搓洗果肉、自然曝曬及人工去除果皮等,或使用冷層積、沙藏等方式破除種子的休眠特性以提高種子的萌發率。
2024年第二季臺中地區共計播種67種原生苗木種子,其清單如下表。
2.分盆作業
2024年第二季共計由專職及志工夥伴協助完成分盆23種1,059株臺中地區在地原生苗木,其種類及培育清單如下表。
3.苗圃維護
(1)苗盆撫育
大肚山森林復育中心內定期進行苗盆除草作業,以避免雜草覆蓋苗木造成死傷。
三、天然林復育區
1.臺中海岸林復育區建置植樹作業
(1)龜殼生態公園復育區
2024年第二季於龜殼生態公園執行海岸林復育植樹作業,種植位置於木麻黃林下,補植潛在海岸林樹種,合計種植18種940株,其樹種清單如下表。
(2)鰲峰山復育區(保安林)
鰲峰山復育區(保安林)位於清水區大肚山西側,西瀕台灣海峽,植群屬於近海疏林類型。近海疏林為偏向海邊分布的丘陵或河川灘地出現的植被,理論上以海拔來說成熟林應該發展出以榕屬和樟科植物優勢的鬱閉森林,但可能受到近海區東北季風的影響,環境相對於內陸林要乾旱且冬季有經常性的強風,以至於樹木不易發展,而形成疏林的景觀。本植被類型可能是中部地區近海丘陵的獨特植被,北起新竹鳳山(仙腳石),南至彰化八卦山西側皆可見到,本區種植樹種包含刺裸實、對面花、馬甲子、厚殼樹、朴樹、羅氏鹽膚木,其中白葉釣樟、庭梅、狗花椒等只在這類植被發現,可以視為代表性物種。
2.臺中海岸林出苗作業
2024年第二季海岸林植樹,植樹地點位於清水服務區、大安海濱遊客中心、東海大學,合計共三處,由植樹廠商協助完成種植,其領苗紀錄及種植清單如下圖、表。
- 出苗至清水服務區種植共計54種191株。
- 出苗至大安海濱遊客中心種植共計18種2,230株。
- 出苗至東海大學種植共計46種70株。
(3)植樹目標
本計畫目標種植12,000株,截自2024年第二季,已種植155種9,855株苗木,達成率82%。種植地點:臺中大安南埔溪保安林、大安濱海遊客中心、臺10線與64快速道路口的槽化島綠地、清水服務區、龜殼生態公園、東海大學、鰲峰山保安林。
B. 花蓮海岸天然林復育計畫
本計畫以生態的方式來進行生態造林,以加速銀合歡林之演替,並以復育花蓮天然海岸林,恢復其應有的生物多樣性及固岸防風等功能。首先進行銀合歡林的調查,確認整個演替的序列,調查有哪些原生木本植物(喬木類)可以耐受銀合歡的排他作用,進行採種及苗木培育。並於選定試驗區中,不砍伐(不擾動)銀合歡,直接於銀合歡林中進行植樹作業與試驗,之後定期進行苗木的生長紀錄,依據試驗結果,再進行可行性評估。
本季 (2024.4-6月) 量化成果摘要如下:
- 物候採種:花蓮海岸林母樹採集種子10種。
- 苗圃生產:原生苗木播種紀錄17種,共26盆;小苗分盆紀錄1種,共92株。
- 天然林復育:補植花蓮新城2617保安林銀合歡試驗區17種,共500株。
一、物候與採種
2024年第二季於花蓮地區共計採集10種原生種種子,其採集種類及次數如下表。
二、苗圃生產
1.播種作業
2024年第二季花蓮地區共計播種17種原生苗木種子,其清單如下表。
2.苗木分盆
2024年第二季完成1種92株花蓮地區原生苗木換盆作業。
3.天然林復育區
(1)花蓮新城2617保安林銀合歡試驗區植樹作業
去年(2023)11月,臺灣山林復育協會與林業署花蓮分署合作,在新城海岸木麻黃衰退區(銀合歡入侵)進行生態樹島建置。此防治重點不砍伐銀合歡,並在銀合歡林下種植在地潛在森林的原生樹苗,以演替後期老熟林的樹種為主,也搭配演替前期的先驅樹種,目的在補足「生態棲位」,來抑制外來種的入侵。此計畫由臺灣山林復育協會無償提供花蓮在地樹苗約60種4000株,再由花蓮分署委託廠商種植建置10個生態樹島。
今年(2024)5月我們進行第一次補植作業,補植樹種有欖仁舅、幹花榕、食茱萸、樹杞、薄葉嘉賜木等,合計補植17種500株,其種類名單如下表。
C.彰化平原原生植群復育計畫
本計畫以「彰化平原為濁水溪與大肚溪的聯合沖積扇,屬於濁水溪氾濫平原,濁水溪下游分流之一為東螺溪,東螺溪貫穿整個彰化平原,故又稱為彰化母親之河,意涵此溪是育孕彰化平原眾生的源頭,亦如同母親般庇蔭著世居在此的人們。
這片臨海的海岸平原,原來的森林為熱帶氣候區臺灣中部榕楠林帶的範疇,樹種應有九丁榕、幹花榕、澀葉榕、白肉榕、菲律賓榕、香楠、大葉楠、大葉釣樟、小梗木薑子、沙朴、臺灣假黃楊、魯花樹、刺裸石、臺灣海棗、無患子等,但因長達 300 年的開墾,以致原生地森林消失殆盡,殘存的植群退縮至鄰
近的八卦山。
本季 (2024.4-6月) 量化成果摘要如下:
- 物候採種:彰化地區本季採集種子7種。
- 苗圃生產:原生苗木播種紀錄9種,共12盆;小苗分盆紀錄1種,共5株。
- 天然林復育:種植39種,共387株
一、物候與採種
2023 年於彰化地區共計採集 7種原生種種子,採集種類及次數統計如下表。
二、苗圃生產(播種、分盆、 苗圃維護)
(一) 播種作業
2024 年第二季共計完成彰化地區 9種原生物種種子處理及播種作業,完成播種
(二) 分盆作業
2024年第二季完成5株採集自彰化地區的山麻桿換盆生產作業。換盆作業係指萌發後的幼苗長高至約10公分,並具有木質化的莖,由專職或志工夥伴將6吋播種盆中的幼苗,一一單株換盆至3.5吋的苗盆內,並依物種生長所需的環境移至苗圃中遮陰、半遮陰、全日照且有自動澆灌系統的位置,繼續培育至苗高約1公尺後,即可準備出栽至彰化在地復育區種植。
(三) 苗圃維護
大肚山森林復育中心內定期進行苗盆及苗圃環境除草作業,以避免雜草覆蓋苗木造成死傷。苗圃設置之自動澆灌系統亦每周進行例行性檢查,避免水管阻塞、破裂等因素造成出水異常。
三、天然林復育區
東螺溪綠水廊道工程預計於2024年7-8月進行「代馬橋-溪湖橋右岸」區段生態復育區種植作業,本次預計種植39種387株,其植栽大小為苗高1.2公尺的8吋盆大苗。
D.臺中大肚山天然林復育
本會推動大肚山天然林復育參考蔡智豪(2018)推估臺中市大肚山的天然林植群研究成果,其研究推估大肚山潛在天然林樹種應至少有112種,包含九芎、九節木、大青等原生木本植物
半年 (2024.1-6月) 量化成果摘要如下:
- 物候採種:臺中地區半年採集種子97種。
- 苗圃生產:原生苗木播種紀錄95種,共179盆;小苗分盆紀錄85種,共9,196株。
- 復育區生長監測:華南路生態公園存活52株,存活率68%;中央公園存活103株,存活率52%。
- 苗木供應成果:合計供應142種2,715株苗木。
一、物候與採種
2024年1至6月於臺中地區共計採集97種原生種種子,採集種類及次數統計如下表。
感謝臺中地區定期協助採種的志工夥伴們:江O宗、陳O育、蔡O真、孫O梅、李O鎂、詹O倫、陳O足。
二、苗圃生產(播種、分盆、苗圃維護)
1.播種作業
本計畫培育臺中大肚山天然林復育所需之苗木,培育地點為大肚山森林復育中心。種子送達復育中心,由志工及專職人員依不同樹種種子的特性,將種子進行播種前的處理,處理方式包含:搓洗果肉、自然曝曬及人工去除果皮、果肉等,或使用冷層積、沙藏等方式破除種子的休眠特性以提高種子的萌發率;並將種子苗放置於具有噴霧自動澆灌系統網室的環境中培育。
(2)分盆作業
種子播種後,種子苗萌發成長至5~10公分,具有木質化的莖,則以3.5吋黑軟盆進行換盆;換盆後,再放置有自動澆灌系統的苗圃照顧,上方架設50%的遮光網繼續照護。
2024年1~6月由專職及志工夥伴協助完成分盆共計85種9,196株臺中地區在地原生苗木,其分盆種類清單如下表。
(3)苗圃維護
大肚山森林復育中心內定期進行苗盆除草作業,以避免雜草覆蓋苗木造成死傷;並待樹苗成長至30公分,再依光度需求,將樹苗分別放置全日照、半遮陰、遮陰的環境中。
四、復育區生長監測
本會於種植後每年一次進行各區生長紀錄。每區樹種抽樣10%株數,以推估該區苗木生長狀況,建置滿5年則停止監測。此監測之目的在瞭解各樹種適應狀況,並紀錄各區樹苗死亡原因以割草不慎為主,並建議主管機關維護管理單位於割草作業時,樹苗周邊半徑30公分不要除草,以減少樹木的死傷。
(1)華南路生態公園
本區建置於2019年5月,種植26種68株。2024年3月22日生長紀錄,存活52株,存活率68%。
(2)中央公園
本區建置於2022年3月,種植48種197株。2024年3月22日生長紀錄,存活103株,存活率52%。
五、苗木供應成果
2024上半年共計提供臺中地區在地原生苗木至國家自然公園管理處臺中都會公園、教育局臺中市立大墩國中、林業及自然保育署臺中分署(知高圳復育區)、東海大學等主管機關進行生態復育樹島建置使用,合計供應142種2,715株苗木,其出苗紀錄如下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