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山林復育協會《墾丁海岸林生態之旅活動紀實》2022/1/23~1/24
§ 推動海岸的天然林復育
臺灣的海岸因為受到人為的開發,海岸林幾乎被破壞殆盡,目前殘存較完整的海岸林僅剩墾丁砂島至船帆石間的香蕉灣一帶,全長1.5公里,面積約28公頃,目前已被墾丁國家公園劃定為生態保護區。
因全國海岸的木麻黃林目前面臨老化衰敗的現象,故海岸天然林復育有其急迫性與必要性。因此本會去年(2021)與富邦金控、東勢林管處合作推動臺中海岸天然林的復育,此計畫第一階段試驗區位在臺中大安南埔溪出海口北岸的保安林。
§ 海岸林樹木的物候調查
為了瞭解海岸林潛在物種的組成,我們首先進行臺灣西岸與東岸的現地調查及相關文獻蒐集。
透過這些資料我們初步了解海岸前岸環境的植群以海漂植物為主,如林投、草海桐、白水木、欖仁、黃槿、海檬果、臺灣海棗等,後岸環境的植群則以榕楠林帶的植物為主,如沙朴、構樹、稜果榕、血桐、雀榕、咬人狗等。
同時我們也展開海岸林苗木培育的工作,而為了精準掌握採種的時間,我們定期進行母樹的物候紀錄。參與這些工作有科普化教育的功能,可以讓人認識調查紀錄、研究分析、育苗作業、植樹試驗等過程,故今年(2022)一月份的生態之旅,我們安排了墾丁海岸林樹木認識及物候調查工作,並觀察這些樹木在原生地的狀況,以便調整苗圃作業的生產環境。
從臺中出發至墾丁,路途十分遙遠,花費近5個多小時才抵達。我們在船帆石的龍園居民宿下行李後,隨即前往鵝鑾鼻公園。
一般的遊客來到國境之南的鵝鑾鼻,比較多是在燈塔前拍照,或走到海邊的觀景平台看海景,但因為我們的目的是來看植物,故與其他遊客不同,除了在燈塔前拍照外,也走進海岸林的步道中,仔細地觀察每種樹木的物候(開花、結實、長葉、落葉等),並拍照記錄。
沿途我們紀錄了16種樹木:1.樹青、2.檄樹(開花、初果、熟果)、3.臺灣海桐、4.鐵色、5.臭娘子(熟果)、6.苦林盤(開花)、7.黃槿(花苞、開花、初果)、8.草海桐、9.大葉山欖(初果)、10.毛柿、11.銀葉樹、12.欖仁、13.海檬果(初果、熟果)、14.瓊崖海棠(初果、熟果)、15.白樹仔、16.月橘(初果、熟果)。
這些樹木在臺灣各地的公園或行道樹都看得到,但大部分都不是種植在海岸的環境,且只用單一或少數幾種,這些種在都會區的海岸林樹木氣色都不太好,但在鵝鑾鼻這裡的樹木都發展出自然形的樣貌,每一棵樹看起來都很健康。
在這樣的森林中,我們體驗了生物多樣性的三個層次 (α、β、γ)。
這三個層次的生物多樣性,如同屋子裡家具的配置,第一個層次的差異(多樣性)是家具種類數不同,客廳有8種家具,房間有6種家具,第二個層次的差異是家具種類的不同,客廳有電視、沙發等,房間有床、衣櫥等,第三個層次的差異是家具的種類、數量、空間創造出的功能性,客廳可接待客人,房間可以睡覺。
在都市中常可見種植大葉山欖、瓊崖海棠、黃槿、水黃皮等,很多種植的區域不是海岸的環境,如同房間沒有該有的家具,反而被堆放許多沙發一樣,這不但減損了第一、第二層次的多樣性,最後連房間應該有的功能也沒有了(第三層次)。
簡言之,都市(低海拔環境)應配置榕楠林帶的樹木,海岸則應配置海岸林前岸與後岸的樹木,非人為活動區應復育潛在森林,公園綠地或行道樹則須以生態的角度來綠化,這樣做才有機會恢復生物多樣性的三個層次與應有的生態功能。
§ 海岸林更新現象的應用
此次前來鵝鑾鼻公園,我們也觀察海岸林樹種的更新現象。在演替中,屬於先驅角色的如林投、黃槿、草海桐、欖仁等,在它們建立灘頭堡之後,其它的海漂植物才能順利進入,如大葉山欖、毛柿、瓊崖海棠等。
這先驅植物的大樹(母樹)周邊都找不到小苗,後期進入的物種,大樹周邊則有著不同徑級的小苗、小樹,年齡結構呈現反J型,這代表後期的樹種更新狀況良好,老樹倒了,森林出現孔隙,小樹會長大來補位。
這樣的現象亦可應用在育苗與海岸林復育的工作上。
在育苗方面,如果培育的是先驅的植物,那苗圃的環境就必須是全日照,如果培育的是演替中後期的植物,那種子萌發與小苗照顧則需半遮陰的環境。
在海岸林復育方面,如果環境是光無的海灘,則可優先選用先驅的種類,待初期林相建立後,再補植後期的樹種,如果環境是正在老化的木麻黃林,則可在林下種植後期的樹種,待木麻黃垮掉後,讓這些樹木順勢取代之。
這樣的應用推論,我們將於今年的試驗區中進行測試,透過試驗觀察,可以讓我們進一步調整作業方式,來優化苗木的生產與海岸林的復育。
§ 最後的海岸林
在第一天鵝鑾鼻公園的巡禮後,第二天一大早我們七點出發,從船帆石健行到香蕉灣保護區。
在船帆石的岸邊,我們看到了珊瑚礁上的水芫花,也看到岸邊行道樹欖仁出現旗形樹的樣子,從這樣的現象讓我們知道海岸的主要環境因子有「海浪、鹽沫、強風、立地基質」。以水芫花為例,它就是長在珊瑚礁上的灌木,其它木本植物很難在這樣的基質上生長,它所生長的環境也必須是在潮間帶的高潮線之後,而在暴風浪之後的岸邊環境,也才會開始出現喬木,而這些樹木又會受到鹽沫與強風的影響,在經年強風的吹襲下,以致出現像旗形樹的樣子。
沿著香蕉灣保護區的路邊,我們增加紀錄了3種樹木:蓮葉桐(初果、熟果)、水黃皮、棋盤腳(初果、熟果)。
在保護區的鐵絲網內的這片森林是臺灣最後的海岸林,其中可以看到胸徑約80公分的笳苳,這麼大的一棵老樹代表這裡已經很久沒有被人為擾動破壞了。相對在馬路的對面,雖然是樹林,但樹木以先驅的血桐、構樹、銀合歡(外來種)為主,樹幹都很細,即表示這裡有頻繁的人為干擾(如工程、除草等),樹來不及長大就被清除掉。
路旁有一面香蕉灣生態保護區的解說牌,上面的簡介說明這片是以海漂植物為主的海岸林。
剛好路邊的蓮葉桐熟果落滿地,讓我們觀察到它的果實被包覆在杯狀的苞片中,巧妙的構造讓它可以漂浮在海上,順著洋流而來;在香蕉灣漁港的海巡檢查站旁,也正好有一棵棋盤腳樹在落果,它的果實真如其名,棋盤腳是子房下位,果實外包覆著花托筒,花托筒乾燥後會變成深褐色,並形成散生的木質纖維,因這樣的構造也讓它成為最具代表性的海漂植物。
§ 後壁湖潛水體驗與責任
在完成了這二天的調查後,中午我們前往後壁湖進行潛水體驗。有人說爬山讓人認識臺灣的高度,潛水則讓人認識臺灣的深度。每次在海岸邊,看著大海時,總是想起教科書中的內容,地球生命起源於「海洋」。隨著技術的進步,現在的人們可以安全地使用水肺潛入海中,一窺大海的奧秘。
在「生命起源」的吸引下,我們在台客潛水店阿瑋及幾位教練的照顧下,一行人換上了潛水裝,背起重重的裝備,潛入海中。
離岸愈來愈遠,也代表我們愈潛愈深,一隻大明星牛港鯵與我們擦身而過,許多五彩繽紛的熱帶魚在我們眼前優游著,漂亮的珊瑚也隨著海水擺動那波浪般的姿態。
海洋世界真的很美,但這樣的美卻因人類對海洋的破壞,正大規模地消逝中。第一次潛水的確很讓人驚艷,但映入眼中的美,似乎也提醒著所有潛水人都有守護這片海洋的責任。
§ 復育的期許
臺灣的海岸林剩下不到千分之一,天然林復育之路
需要有正確的方向,沒有速成,一切都得從種子開始。在農曆春節前的這趟墾丁之旅,透過夥伴們的互動,我們加深了彼此的信任,也凝聚了更多力量,能在這條路上一起前行。
———-
致謝:
謝謝欣一帶領森林生態調查、智豪老師講解海岸林的來龍去脈,謝謝冠儀、巧如、宜貞、孟家、尚妤、阿銘、白白、珮蓉協助活動前的準備工作。謝謝大巴司機黃大哥一路平穩的駕駛讓大家乘坐舒適、謝謝台客潛水教練群帶領夥伴們領略海洋的美好。亦謝謝所有參與夥伴們的熱情,看見大家在森林調查時,眼神閃閃發亮的表情,知道在大家心中已經有海岸林的完整樣貌! 大家辛苦了,因為有你們的參與,讓這趟墾丁海岸林樹木認識及物候調查工作更加順利。
~守護山林~請您支持《臺灣山林復育協會》
【捐款帳號】
玉山銀行代號:808 (西屯分行)
帳號:1159-940-026333
戶名:臺灣山林復育協會
【電子發票愛心碼】5 2 3 0(我愛山林)
【官方網站】 https://www.reforestation.tw/